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運動
Social Movement 
開課學期
104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何明修 
課號
Soc3028 
課程識別碼
305 341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101 
備註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80人
外系人數限制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42Soc3028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在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,有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。到底要多少人才能讓抗議群眾填滿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?是五萬人還是十萬人?答案其實只要一個人,因為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太低,凡是他強力推動的政策,無論是核四、服貿、課綱調整,都會激發出強大的社會反彈。在洪仲丘寃死之後,馬英九曾向受害屬家拍胸脯保證「我管定了」,結果是二十五萬白衫軍在凱道集結抗議。同樣,在馬英九召開了「服貿利大於弊」的記者會之後,號稱五十萬人集會的三三○抗議同樣在凱道登場。
近來,台灣的社會運動獲得了豐碩成果。國光石化是近年來台灣規模最大的新投資案,但是隨著民意越來越關注空氣污染與白海豚保育,馬英九被迫終止這項開發計畫。核四工程是連民進黨執政時都擋不下來的案子,結果卻是由國民黨政府宣佈停工封存。被受批評的軍事審判制度是長期戒嚴的遺毒,最後卻是由一群「素人」所發起的白衫軍運動推動了改革。在關廠工人抗爭、大埔反土地徵收案,反對者都曾採取十分極端的抗爭手段(擋火車、佔領內政部),結果最後法院還給了抗爭群眾的公道,失職違法的是政府部門。
但是台灣近年來社運風潮的興起,真的只是因為國家領導人聲望太低?亦或是某些名嘴與媒體所指控的反對黨背後策動?真實的答案並不是這麼簡單,要回答這個問題,就需要從學理來探討社會運動的本質。
這是一門分析、探討社會運動的課程,課程對象是大學部的學生。
社會運動是一股改變社會的集體力量。許多我們目前習以為常的觀念與制度,實際上往往是來自於先前的群眾抗爭、異端邪說,經歷了共同動員與成功挑戰的過程,最後才成為當前的主流共識。就其起源而言,社會運動通常是代表社會上被排斥的利益與部門,其組織化的過程也常受到國家與統治階級的打壓。然而,弱勢人民如何建構自己的權力組織,持續地與當局互動、施壓,說服旁觀者、取得輿論大眾的同情與支持,分析這些社會運動現象則是需要各種的社會學次領域來作為輔助。作一種民主政治現象,社會運動表達了不同利益部門的衝突,因此政治社會學的觀點是有助益的。沒有強大的組織資源,弱勢群眾無法改變其既有的命運,因此,組織社會學的洞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運動的權力源頭。此外,社會運動並不只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、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對抗。新時代的社會運動更強調集體認同、生活方式、媒體呈現、運動文化,這些現象也需要文化社會學的分析。因此,本課程希望透過文獻閱讀、討論的方式,來幫助學生熟悉當前分析社會運動的諸種觀點。
其次,任何有用的社會學知識都必然是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的台灣現象。因此,在課程中,我們也安排了若干台灣社會運動的分析,以使學生了解當前本土社會學研究的焦點與途徑。 

課程目標
(1)熟識社會運動的基本邏輯。
(2)理解台灣社會運動的歷程。
(3)培養分析社會運動的基本能力。
 
課程要求
除了講堂講授以外,本課程要求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、團體報告之口頭報告等活動。團體動力遊戲、影片觀賞與來賓演講則是輔助的方式。上課學生要自行分組,負責團體報告。
本課程將有兩次影片觀賞與一次來賓演講,我會嚴格要求同學的出席。
期中考50%,課堂表現(含出缺席狀況)20%,團體報告30%。
團體報告是安排在學期最後的部分,我們希望學生能在吸收了不同的理論觀點之後,回頭來審視台灣晚近的各種社會運動。我期待學生從選擇一項當前的社運議題(例如多元成家、反課綱調整),積極收集第一資料(文獻、訪談、田野觀察),並且採用課堂所介紹的理論觀點,來加以分析與討論。學生應主動收集資料、準備口頭或其他方式的呈現方式。預計報告時間約為20分鐘,以及5分鐘的發問與討論,時間有限,請務必精準掌握內容。全班共分了六組,分組報告不需要完整的書面報告,只需要繳交簡報檔案即可。
為了真正落實分工,我會考慮是否採用組員互評的方式,來測量組員的個別貢獻。
有兩本書將在本課程中密集使用,何明修 (2005)《社會運動概論》(台北:三民)、McAdam, Doug (2011)《自由之夏》,黃克先譯(台北:群學)。我會請學校圖書館將放在「指定參考書區」,如果同學認為有必要,請自行取法購買或借閱。其中,我會將《社會運動概論》的pdf檔案放在CEIBA。
至於其他的閱讀文章將會複製、裝訂成為上課講義。本課程的上課講義會在帝宇影印店製作,請同學在第一次上課時登記份數,並且自行前往購買。帝宇是在辛亥路2段155號1樓(台大校園對面),電話2736-8495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二 10:00~12:00 備註: 請先預約 
指定閱讀
見課程進度。 
參考書目
◎理論部分:
della Porta, Donatella and Mario Diani (2002):《社會運動概論》,苗延威譯,台
北:巨流。
Tarrow, Sidney (1994): Power in Movement: Social Movements, Collective
Action and Politics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趙鼎新 (2007):《社會運動和革命: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》。台北:巨流。

◎台灣經驗
王宏仁、李廣均、龔宜君(2008)編:《跨戒:當代台灣社會》。台北:群學。
丘延亮 (2008)編:《運動為社會自我教習》。台北:台灣社會研究雜誌。
何明修 (2006):《綠色民主: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》。台北:群學。
何明修 (2008):《四海仗義:曾茂興的工運傳奇》。台北:台灣勞工陣線。
何明修 (2014):「社會運動」。收錄於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,第四版,王振寰、瞿海源編,
頁369-398。台北:巨流出版社。
吳介民(2002):「解除克勞塞維玆的魔咒:分析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」。《台灣社會學》
4:159-198。
吳介民、范雲、顧爾德 (2014)編:《秩序繽紛的年代》,新版。台北:左岸。
邱為君 (2003):《台灣學生運動:1949-1979》。台北:稻鄉。
洪貞玲 (2015)編:《我是公民也是媒體: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》。台北:網路與書。
寇謐將 (2015):《黑色島嶼: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》。台北:商
周。
張茂桂、鄭永年 (2003)編:《兩岸社會運動分析》。台北:新自然主義。
張勝涵等 (2014) :《魯蛇之春:學運青年戰鬥手冊》。台北:墨者工作室。
港千尋 (2014):《革命的做法:從三一八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》。台北:心靈文物。
想想論壇 (2015):《這不是太陽花運動:三一八運動全記錄》。台北:允晨文化。
劉定綱 (2014)編:《三一八佔領立法院》。台北:奇異果文創。
蕭新煌、顧忠華 (2010)編:《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》。台北:巨流。
謝志誠、何明修 (2011):《八輕遊台灣:國光石化的故事》。台北:左岸。
Hwa-Jen Liu (2015) Leverage of the Weak: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
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. Minneapolis, MN: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.
關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英文期刊專題:
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(2010/3).
Capitalism, Nature and Socialism (2011), 22(1)(2).
《思與言》「公民運動在台灣」專號(2015年夏季號)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50% 
 
2. 
課堂表現 
20% 
含出缺席狀況 
3. 
團體報告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5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3/3  從日常抵抗到集體行動
何明修 (2005) :《社會運動概論》。台北:三民。第一章,頁2-16。
Scott, James C (1990)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: Hidden Transcript. New Haven, CT: Yale University Press), chapter 1, pp.1-16.
楊弘任 (2007):《社區如何動起來:黑珍珠之鄉的派系、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》。台北:左岸,頁187-224。
 
第3週
3/10  個體與集體之間:認同、生命歷程與社會運動
《社會運動概論》。第三章,頁67-90。
McAdam, Doug (2011):《自由之夏》,黃克先譯。台北:群學,第一、二章,頁13-88。
范雲 (2003):「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: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」。《台灣社會學》5:133-194。
 
第4週
3/17  組織與網絡:社會運動的動員結構
《社會運動概論》。第四章,頁91-114。
Zhao, Dingxing (2001) The Power of Tiananmen: State-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, Chicago: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, chapter 8, pp.239-266.
蕭遠 (2011):「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運動中的動員結構與組織型態?以台北野草莓學運為個案研究」。《台灣民主季刊》8(3):45-85。
 
第5週
3/24  政治環境:社會運動的政治機會
《社會運動概論》。第五章,頁115-148。
Ho, Ming-sho (forthcoming) “Making an Opportunity: Strategic Bipartisanship in Taiwan’s Environmental Movement,”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(accepted).
邱毓斌 (2011): 「台灣自主工運組織策略的歷史侷限:對工會領導階層的分析」。頁83-128,收錄於何明修、林秀幸編,《社會運動的年代: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》。台北:群學。
 
第6週
3/31  [影片觀賞與討論] 移工的抗議
陳素香(2012) 《T婆工廠》,台北:公共電視。
 
第7週
4/7  構框:社會運動的意義創造
《社會運動概論》。第六章,頁149-174。
顧燕翎 (1995):「婦女運動與公共政策的互動:墮胎合法化和平等工作權策略分析」。頁151-174,收錄於蕭新煌、徐正光編,《台灣的國家與社會》。台北:東大。
官曉薇 (2011):「台灣反墮胎運動與人工流產法論述:從法律與社會運動的關連性談起」,頁215-256,收錄於何明修、林秀幸編,《社會運動的年代: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》。台北:群學。
 
第8週
4/14  情緒、儀式、宗教與社會運動
《社會運動概論》。第七章,頁175-197。
Graeber, David (2014) 《為什麼上街頭:新公民運動的歷史、危機與進程》,湯淑君等譯。台北:商周,第一章,頁71-125。
McAdam, Doug (2011):《自由之夏》,黃克先譯。台北:群學,第三章,頁89-157。
 
第9週
4/21  社會運動的後果
《社會運動概論》。第八章,頁200-223。
McAdam, Doug (2011):《自由之夏》,黃克先譯。台北:群學,第四、五章,頁159-278。 
第10週
4/28  期中考 
第11週
5/5  [來賓演講] 香港的社會運動
成名教授(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):雨傘運動的起源與後果
 
第12週
5/12  資訊社會時代的社會運動
Castells, Manuel (2012) Networks of Outrage and Hope: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Internet Age. Oxford: Polity Press, pp.1-52.
Shirky, Clay (2011) 《鄉民都來了:無組織的組織力量》,李宇美譯,台北:貓頭鷹,頁15-79。
 
第13週
5/19  台灣晚近的社會運動風潮
Ho, Ming-sho (2014) “The Resurgence of Social Movements under the Ma Ying-jeou Governmen,” in Political Changes in Taiwan Under Ma Ying-jeou, eds. by Jean-Pierre Cabestan and Jacques DeLisle, pp.100-119. London: Routledge.
Ho, Ming-sho (2015) “Occupy Congress in Taiwan: Political Opportunity, Threat and the Sunflower Movement,”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5(1): 69-97.
 
第14週
5/26  支配與團結的賽局
[團體動力遊戲]「權力之星」 
第15週
6/2  團體報告與分享 
第16週
6/9  [端午節放假] 
第17週
6/16  [影片觀賞與討論] 反國光石化運動
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(2012)《帶著白海豚去遶境》,台中:充電趣電影文化。